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用风险 / 国家信用风险提示
一些商家借“图文游戏”设置低价消费陷阱
警惕“假约车 真诈骗”现象
警惕不法贷款中介!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两部门发布防范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提示
打击电诈新规12月1日起施行 联合惩治切中犯罪“七寸”
《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将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警惕!中小学生流行买“谷子”?已有孩子被骗近万元!
中消协提醒:当心网络页面暗藏链接,一“碰”就扣费
“双十一”来了,六大陷阱要警惕
信用风险丨一些农民工不小心变成“职业背债人”,该咋避免?
广州警方重拳打击电诈 今年以来为群众挽损4.86亿元
民政部发布防范假冒老龄工作司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诈骗的提示
代人转账竟是诈骗一环!警惕电诈套路新花样
金融监管总局:关于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
套路消费者,企业终会得不偿失
电诈“工具人”异地取款20万 这些诈骗套路就在我们身边
教育部发布温馨提示: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八类海外诈骗案件高发 防骗手册来了
“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启动
教育部提醒:考生及家长要警惕“高价辅导”陷阱
“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警惕“高价辅导”陷阱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 谨防受骗
毕业生求职季 人社部门提醒你避开这十大典型“陷阱”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防范“套路运”“套路贷”等各类形式诱骗贷款
10类纳税信用高频失信行为多警惕
利用无线电设备传输答案,11人在研考中组织作弊获刑
勒索商家、扰乱秩序,上海近6000人被纳入职业打假异常名录
租机变借贷,须严惩不贷
金融监管总局: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
恶意侵权、严重侵权?惩治到底!
警惕投资理财类诈骗App 反诈专家起底诈骗套路
金融监管总局强化反保险欺诈工作
如何避开“付费内推”等求职陷阱?教育部支招
警惕以“特供”标识欺骗消费者
速看!老年人如何防范金融消费诈骗?
打好组合拳严惩跨境电诈犯罪
最高法:发布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老人接连中招,“亲情诈骗”何时休?
限时消费、订金不退 年夜饭消费“套路”多
罚超3400万元,央行对6家信用评级机构开罚单
重庆:严惩电信诈骗犯罪不松劲
员工用“假名字”入职,被迫离职后能要求经济补偿金吗?
2023年8月以来全国电诈案件同比下降28.6%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利用欺诈手段取得企业登记的直接责任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民众应珍视个人信用记录 不宜盲目过度网贷
警惕“助考中介”服务危害社会诚信
诈骗分子盯上了退税填报!这份防诈指南请收好
电信网络诈骗:如何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一口价”“按克价”金饰混着卖藏陷阱!
假借房贷利率调整实施诈骗?风险防范意识需提升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明显反弹 中国法院将“出重拳”
官方曝光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常用形式,记住“三不”原则谨防受骗
家电安装维修市场乱象不断 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危险!最近很多人这样借钱,结果中招了!
影响征信?假的!别信!
朋友借债,我来还钱?警惕“AB贷”陷阱
注意!福州多人被骗,涉及微信这一功能!
警惕新型电信诈骗 电诈团伙盯上了儿童电话手表
反诈民警揭开帮信罪“面纱” 教你如何避坑
警惕!这10条“加法公式”要牢记,小心被骗!
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紧急预警!西宁已有多人受骗
教育部、中消协发布重要提醒 警惕培训安全风险
风险提示!谨防“培训机构”的“退费骗局”
立规明矩整治自媒体乱象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声 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
暑期来临 参团旅游警惕低价陷阱
暑假已至,校外培训风险如何防范?四大招数用起来
农业农村部郑重声明
提醒自家老人!警惕保健食品五大非法宣传“陷阱”
公安部:十大电信网络诈骗类型高发 占比近80%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警惕“培训班退费”骗局
电商客服主动来电退款理赔?当心!
入职切莫轻信“高薪保底”
防范涉老“庞氏骗局”,监管效能要提高
“普娃”“牛娃”“超牛娃”?警惕这些招生套路
别让“顺手买一件”成为商家顺手圈钱的高地
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其实施有效打击需要国际社会的积极合作——斩断网络诈骗的罪恶链条
共享旅游?网络创业?当心陷入传销陷阱!
演唱会抢票谨防四大陷阱
春暖花开,不少大型演唱会重启。近期,很多歌迷表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好“抢”票,但比抢不到票更糟糕的是,网络购票用户在抢票过程中还有可能陷入不法分子设下的各类抢票骗局。
第三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公布
近期,部分中央企业对外公告了一批假冒国企名单,明确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央企业无关。现将中央企业公告的假冒国企名单汇总公布,请社会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发现其违法犯罪行为,请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别让“月入过万的虚假培训”扰了就业季——防范“副业培训”乱象风险预警
这些培训机构将目光瞄准择业过渡期的年轻人、全职妈妈、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打出“低门槛”“高回报”的诱人广告招揽学员。但实际上,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副业培训”套路重重。有学员高价购买的课程内容质量低劣,有机构不断诱导学员购买软件和设备,还有机构宣传“不过退费”,但后续却不履行退费承诺。
花钱就能“学历提升”?当心被人“割韭菜”
林庚在社交平台上找到十几名经历相似的网友,组建了一个华瑞教育维权群,大家来自北京、山东、四川等地区,购买项目涉及高中升本科、非全日制本转全日制本、本升硕等,已支付的费用少则千元、多则近十万元。
警惕考公考编辅导“不过全退”
消费者邝先生通过信用卡分期方式花费4.8万余元在一家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购买了公务员考试培训“考试不过包退协议班”。因考试未通过,邝先生申请退款,但商家未按合同规定时间在30~45个工作日进行退款,邝先生向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经广东省消委会多次调解,商家同意分3期逐月退款。
当心!这4种退税手法是诈骗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了“个人退税陷阱大揭秘”,对一些蹭个人所得税汇算退税热点进行诈骗的手法进行了揭秘。公安、税务部门提醒,对诈骗手法一定要警惕,并总结了4种个税退税诈骗手法。
二维码骗局出新 免费快递件成道具
最近,不少网友称自己收到了陌生快递件,快递盒子里面是一个杯子,或者是一张宣传单和一个杯子,上面印有“就是送您的”字样,还附带二维码,称扫码后图上礼物任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免费陌生快递件,实际上是一种骗局,是基于个人信息泄露、免费邮件等二维码骗局的一种新手段。
违反诚信原则 退休员工多领公积金被诉
明文难防暗坑 消费者仍处弱势——App自动续费乱象风险预警
“免费开通会员”“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限时6元尊享钻石会员”……近日,山西的刘女士打开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单时直言“肉疼”,此前曾短暂使用的视频、剪辑修图、社交、音乐等多个App,长期“悄无声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扣除银行卡里的钱。
警惕帮信犯罪陷阱 避免沦为电诈帮凶
2021年6月,在湖南长沙打工的彭某某拿着600元“酬劳”暗自庆幸手头有所宽裕。他不会想到这次的不劳而获,藏着一份自己不能承受的代价。
当心!接到这种“订餐电话”千万别信
一通普普通通的就餐预定电话,却深藏着骗子布下的层层陷阱,一旦商家在利益趋势下丧失了冷静判断和防范意识,就会逐渐陷入骗子的圈套。近日,上海长宁警方成功劝阻一起以订餐为由要求餐厅垫付酒水费用的诈骗案件,成功避免了商家的经济损失。
天价考研“保过班” 你信吗?——防范考研培训乱象风险指南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人考取功名,并非靠机缘巧合,而是源于厚积薄发的努力。再看如今,考试同样成就了很多人,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提升学历上,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进入“门槛”。
警惕!这6个招聘陷阱找工作时千万注意
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时,这些知识点你都get了吗?这篇指南请收好!
警惕变身冬令营的“黑竞赛”
教育部一直要求严控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但实践中,这种违规竞赛活动仍变换面目吸引中小学生参加。
冒用中消协名义进行诈骗活动,不要信!
信用信息修复不等于征信修复!还有这些说法别信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虚假征信类诈骗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5起虚假征信类诈骗典型案例,深入揭露犯罪手段,进一步增强群众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希望广大群众安心过节、严防被骗。
商家“挖坑”买家“受罪” 当心“超长预售”的陷阱!
商品预售制是指消费者在产品上市之前预先付费,商家在预售达到一定数量后,才投入正式生产和发货的模式。之前,该做法仅限于部分工艺复杂的商品,但近年来电商纷纷开启预售促销模式,因超长周期产生的购物纠纷和投诉屡见不鲜。
警惕这种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如何辨别贷款中介机构是否正规?消费者须“四看”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指出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诱人条件背后其实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中消协:老年人网购须警惕不良互联网广告诱导和直播间“套路”
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了解到,中消协发布了三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对老年消费领域投诉情况进行了梳理。在老年人日常生活消费方面,利用互联网短视频广告、网页插入广告兜售“三无产品”、直播间“套路”老年消费者行为成为典型。
公安部:严厉打击养老诈骗 破获养老诈骗案件3.9万起
公安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所取得的成果,严厉打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破获养老诈骗案件3.9万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名。
事关你的信用卡!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6期风险提示:信用卡持卡人不要将自己名下的信用卡出租、出借或交由他人保管,以免给本人及家庭造成损失。
关于防范租借信用卡的风险提示
信用卡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小额金融支付工具,受到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青睐,但同时,部分持卡人在管理、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当或误区。近期,我会在开展信用卡专项检查中发现,存在一些持卡人将名下信用卡出租、出借等行为,违反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关于“银行卡只限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转借”的规定,且极易造成持卡人资...
中国消费者协会点评房屋领域十大霸王条款
9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此前发布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认知及线索征集调查报告》,邀请中消协律师团律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商品房买卖、租赁、装修、物业等相关领域十大不公平格式条款进行点评。
当反诈民警遭遇电信诈骗,“灵魂提问”来了
国资委公布第二批175家假冒中央企业名单
炒作纪念钞投资骗局给老年人“洗脑” 警方打掉一养老诈骗团伙
今年6月29日,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南头派出所接刘女士报警,称其和朋友从一家公司购买了纪念钞理财产品,该公司承诺寄存销售可返利,但最终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一直没有兑现承诺。
社交平台上的反诈联盟:被骗、救赎与博弈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通过审议。面对花样百出的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法律条例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中新网注意到,有一群反诈联盟在社交平台上兴起。
打击遏制电诈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为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增强识别养老诈骗手段能力,切实守住老年群众的“钱袋子”,8月31日,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干警深入社区开展以“防范养老诈骗”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图为检察干警在淮上区桃花园社区设置法律咨询台向老年群众介绍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法及防诈常识。
“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征信铲单”广告都属于虚假宣传
现在社会公众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如果信用报告出现不良信息该怎么办呢?在14日召开的“遏制金融违法犯罪 筑牢金融安全屏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江涛介绍,信用报告是客观真实记录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有形”载体,任何机构和个人均无权擅自修改或删除真实无误的信用报告记录。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
“京东客服”来电?警方:此类虚假征信诈骗案件近期多发!
近日,有不少市民接到自称是京东客服人员的来电,对方能精确提供个人信息,不少人信以为真,最终发现上当受骗。
公安机关加强国际执法合作 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针对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注意!限制高消费者≠失信被执行人
“他不是被限制高消费了吗?为什么没有上你们那个& #39;黑名单’?”近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当事人杨某问法院工作人员。
银保监会提示消费者防范保险销售误导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银保监会今天发布关于防范保险销售误导的风险提示,提醒保险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让信用惩戒成为遏制电信诈骗的有益补充
8月30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草案三审稿规定,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有关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规定了具体惩戒措施。同时,明确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申诉渠道、信用修复和救济制度。
从事“电诈活动”或将记入信用记录
8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在京开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等多件法律草案提请会议审议。
关注重点群体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人民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
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或将记入信用记录
记者26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记者会获悉,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三次审议稿拟规定,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重点打击六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为依法有效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文见二版,答记者问见三版),进一步明确六类重点打击犯罪的表现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最大限度挤压“行骗空间”。
公安部: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
据公安部消息,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刑侦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部署要求,立足刑侦职责,狠抓破案打击,全力攻坚克难,深入组织开展“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打防管控宣各项工作,不间断发起集群战役,分批次组织区域会战,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
警方再提醒:骗子冒充“京东金融”诈骗
大兴公安分局通报,近期有骗子继续打着“京东金融”旗号猖狂诈骗,有事主被骗1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