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做好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要求严厉打击隐形变异,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针对群众举报、舆情监测等渠道反映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快速核查、联动处置,加大违法违规案例曝光力度。
《通知》要求,要加强暑期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监测,引导培训机构实行明码标价、合理定价,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特别是借暑期之机肆意涨价的做法,联合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严查。全面加强预收费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严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近年来,校外培训行业不断发展,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违规失信现象:课程上到一半突然涨价、办理退费却遭各种推诿、课没上完机构“卷钱跑路”……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寒暑假期更成为相关问题集中暴露的时期。在当前严格监督管理态势下,部分培训机构仍心存侥幸、唯利是图,不讲诚信、违规办学。有的教学人员履历造假,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有的违法违规收费,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以办学为幌子、以不择手段赚钱为目标的行为,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给校外培训行业带来“诚信负债”。
为此,特别提醒广大学生家长,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谨记“四大招数”,避免消费利益受损。
1.理性选择培训机构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未取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行政许可,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主动查看机构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培训人员资质、培训项目、收费标准等公示信息,选择资质齐备、信息完整的机构和培训人员。
2.签订规范服务合同
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主动与机构签订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同时认真研读合同条款,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要确认清楚后再签订,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3.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要自觉抵制“折扣”“赠课”、使用分期贷款缴纳校外培训费用等诱惑,不要一次性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避免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如发现存在违规收费行为或者对机构的收费有疑问,应拨打相关监管电话投诉、咨询。
4.警惕机构虚假宣传
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取客源和利益,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和教师资质,虚构保送名校、帮助择校等承诺。请学生家长务必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跟风参培,自觉抵制虚假宣传,以免经济受损。
校外培训,诚信是“金”。校外培训机构应强化合规办学意识,提升诚信办学水平,才能使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帮助学生开拓成长的空间。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加强消费教育指导、严肃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广大学生家长也要“擦亮眼睛”,提高消费权利意识、消费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共同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来源:信用四川)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