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诚信是商家挺立潮头的最好“船票”》,《光明网》原文转载称:直播带货靠的不是“演技”,而是诚信。
无独有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平台经济领域信用建设,要求平台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为诚信主体提供便利,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约束,对网络主播、自媒体及MCN机构等开展信用监管。
当蝴蝶的翅膀轻微扇动,一场针对国内网络直播行业信用监管的“风暴”已然在酝酿。
天下苦“不诚信直播”久已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商模式发展势头迅猛,为扩大消费注入新活力。然而,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等渠道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其中,社交种草类直播平台增速较快,同比增长3倍;其次是短视频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48.8%。
但“不诚信直播”问题显著存在,《人民日报》写道:一些直播间售卖的产品以次充好,给消费者健康安全带来隐患;有的直播间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还有直播间售后服务不到位,消费者维权遭遇“踢皮球”……诸多乱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整治,不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范中更好发展直播带货,显得尤为紧迫。
数据显示,2024年税务部门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有力震慑了行业偷税行为。
推进诚信电商生态建设 四川在行动
规范直播带货,需要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平台企业需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根据平台内商户信用状况实施分级管理,为守法诚信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惠便利,对违法失信经营主体在平台规则内予以限制。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如何加强平台经济领域信用监管,推进诚信电商生态建设,四川已然在行动。
“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将充分发挥信用数据赋能作用,建立电商主体信用档案,推行‘信用+监管’创新机制,为新兴电商模式提供信用支撑,显著提升电商领域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为合规电商企业提供信用认证和融资增信服务,打破“数据壁垒”,畅通数据共享通道,逐步构建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电商生态,推动形成“数据驱动、信用赋能、高效监管”的新型监管格局。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相关专家认为,平台经济信用体系建设需“规范与发展并重”,通过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构建全方位监管框架。这一过程中,既要依靠政策引导与执法刚性,也需借助技术赋能与行业协同,最终实现公平竞争、风险可控、多方共赢的生态目标。
正如《人民日报》文中所说,中国消费市场是一片大海,诚信者自能扬帆破浪。当流量红利退潮,诚信才是商家挺立潮头的最好“船票”。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