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广‘整村授信’等主动授信、批量授信业务模式,加大高素质农民信贷支持,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更好满足农户‘短、小、频、急’资金需求”。这是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中,有关“整村授信”的最新政策表述,意在通过“整村授信”,扩大普惠信贷覆盖面,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整村授信”对农民增收致富意义重大。一方面,农民要踏上致富路,必须依托乡村产业,而“整村授信”,有助于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另一方面,农户普遍缺乏合格抵押物,要想获得信贷支持,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增收致富,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普惠信贷投放,加大高素质农民信贷支持,更好满足农户“短、小、频、急”资金需求,而普惠信贷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的扩大投放,又离不开“整村授信”等主动授信、批量授信业务模式的推广。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整村授信”工作中,覆盖的行政村数量不断增加,受益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脱贫致富。但是,由于各行政村经济状况、信用环境不一样,“整村授信”很难做到做成一个就复制粘贴,遍地开花,全面覆盖。通常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先在当地寻找一个信用环境和经济状况都不错的行政村,作为“整村授信”示范村,通过示范村建设,让其他行政村看到因“整村授信”带来的好处,激发其创造条件跟进的意愿,进而成熟一个,授信一个,由点及面,逐步推进。
这意味着,在符合“整村授信”条件之外,总有一些行政村暂时无法被覆盖,有些“困难村”甚至很难符合“整村授信”条件。这些村怎么办?
“增信”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增信不仅是指通过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的积极参与,为小微主体增信,为金融机构投放贷款增强信心,也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帮扶信用环境不好的行政村发展产业、增加农户收入来改善信用环境,推动其尽早符合“整村授信”条件。
有农商银行在实践中探索出“整村授信+整村担保”的融资模式,意在通过担保机构参与,为“整村授信”的行政村再提供一道保障,让农村金融机构敢贷、愿贷,主动贷,批量贷。这种锦上添花的融资模式固然不错,但需要有担保公司配合。如果缺乏担保公司护航,这一模式很难快速复制到县域其他乡村,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村授信”全覆盖问题。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农商银行将“最穷村”转变成“最富村”的做法,原本全县最穷村,连扶贫贷款都还不上,信用环境很不好,但经过农商银行帮扶,最终变成了全县信用很好的“最富村”,顺利实现了“整村授信”。这家农商银行做了什么?
信用不好的农户,很多属于有还款意愿,但无还款来源的农户。比如,上述最穷村的农户,用扶贫贷款从事生猪养殖。正常情况下,卖猪还贷不成问题。可在养殖中偏偏遇到非洲猪瘟,所有当年存栏生猪全部就地掩埋。农户还款来源本就单一,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其丧失唯一还款来源,农户怎么还款?不还款,违约了,就是失信了,就成了信用状况很差的村,也就根本无缘推进“整村授信”。
面对可能出现的小额贷款不良,这家农商银行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通过对当地产业把脉分析,结合农民实际,为最穷村寻找到了实施产业转型的新途径。农户有了可以从事的新产业,农商银行再支持其中的高素质农民,发挥其领头羊作用,帮助培育、做大新产业,这样做,不仅让农户有了收入,顺利还清贷款,还通过“整村授信”,帮助全村村民迈上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这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广“整村授信”过程中,不能只将目光锁定符合“整村授信”条件的行政村,也要对不符合条件的困难村,采取形式多样的帮扶,改善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通过“增信”,让困难村也能早日“整村授信”。
农村金融机构根在农村,推广“整村授信”有其内在动力,全覆盖一下子做不了,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何况,“整村授信”是农村金融机构获客拓客的重要抓手之一。农村金融机构要想下沉服务,深耕市场,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既锦上添花,也雪中送炭。事实上,通过帮扶完成的“整村授信”,因为农户有了产业支撑,有了收入,有了还款来源,“整村授信”推进了,融资需求被激发了,农村金融机构也因此获得了一批黏性更强、忠诚度更高的客户,这不仅优化了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结构,也提升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来源:金融时报)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