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需要更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和改革创新。然而,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仍以家庭为主,经营规模小而散,产业投入难以计入资产,银行等金融服务供给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需求端信息不对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缺乏传统抵质押物等难题。具体问题案例:1.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项知识产权,但属轻资产企业,面临贷款难和融资成本高的困境。2.某水果种植家庭农场由于经营者非本地户口且无固定资产,申贷困难。
双流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构建“1套多维指标体系+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指标采集关联验证机制、信用成果多元转化机制、工作成效评价机制”的“1+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创新建设模式,提升金融活水对双流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精准滴灌”能力。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搭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体现政府主导长效运行
双流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印发《双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建立由“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成都金控征信公司+中国农大专家团队”组建的工作机制,组织召开20余次推进会。通过搭建双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与成都“农贷通”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两个库,统一入口,共建共享”。由成都金控征信公司负责数据库运维,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监督指导,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实现金融服务、政策分析、行业监管等多维应用。
(二)构建多维度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信用与产业融合
一是对8家金融机构分别开展供给端调研,对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需求端调查,深入调研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特点,摸清农业产业与金融机构供需状况。二是建立普适指标和特色产业指标。整合金融机构内部信用评级指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性特点设置普适指标模块,针对重点特色产业经营特点分别设置特色指标模块,并通过增加金融素养、社会评价、有机产品认证、数字化运营水平等指标维度强调现代农业发展的前瞻性。三是邀请来自权威学者、农业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商业银行30位专家进行指标重要程度打分,明确指标权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出信用测算模型评分,从而构建完整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三)创新指标采集及关联验证机制,打通多渠道信息
一是摸清底数。聚焦区域特色种植、观光农业、康养文旅等重点产业,确定经营主体名录。二是整合多渠道信息。梳理汇总“农贷通”平台信息、征信机构自有信息、政府政务信息、金融机构信息等,缺失信息采取电子问卷方式开展逐户采集。同时,通过问卷的设置逻辑和多渠道信息来源进行信用指标关联验证。三是高效采集。成立以村站金融服务联络员为主的5个片区采集小分队,协助经营主体完成电子问卷填写,后台自动关联生成对应信用指标,已完成600余户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及模型评分。
(四)推动信用成果多元转化机制,实现信用链条闭环
一是建立“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池,实行差异化授信、利率等正向守信激励措施。二是通过数据“精准画像”创新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与覆盖面。三是创新“信用评定+”多维应用,通过组合运用多种优惠金融工具,最大程度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满足度。
(五)探索成效评价与动态升级机制,助推数字农业建设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满意度指数”评价机制,包含信贷可获得性、融资成本情况、额度满足情况、融资效率等,由第三方定期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产业发展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升级和更新迭代。同时,融合跟进区域智慧农业场景建设,对于基本实现数字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信用升级,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取得成效
提升“农贷通”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服务质效,全区27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推出惠农信用金融产品17款,通过平台发放贷款1470笔、25.76亿元。2022年底,初步完成双流区新型农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并完成2872户主体入库。2023年2月,成功召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论坛暨成都市双流区新型农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发布会并发布3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专属信用惠农金融产品。
(来源:信用成都)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