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报,公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验收结果,并对14个试点地区和负责单位予以通报表扬(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14个试点地区在提升信用监管效能、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拓展信用应用范围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旺盛的消费需求和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供给,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将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提升信用监管效能,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信用制度纳入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强调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信用监管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依据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配置监管资源,对信用状况好的主体提供便利、“无事不扰”,对信用状况差的主体加大监管力度、“无处不在”。提升信用监管效能,一方面可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从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
营商“软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此次通报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中,江苏省镇江市建立旅行社信用评价制度,形成“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监管—信用奖惩”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路径,在公共服务、品牌创建、资金扶持等方面有效应用信用评价结果;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迭代升级《宁波市奉化区文化和旅游信用监督管理办法》等10项制度,开发“安信游”系统,构建信用评价模型和信用评价监管体系。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监管效能,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市场复苏,助推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文化和旅游消费意愿持续回升,人们期待着来一场惬意的旅行、看一场久违的演唱会。而将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消费,还需要有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探索信用交易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信用是其拥有者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以自己的意愿、能力、行为获得他人信任而实现的价值,获得信任的标志或结果包括获得机会、形成社会关系、达成信用交易等。在信用交易模式下,有信用的主体无需立即付款就可获取文化和旅游产品或服务,即“先享后付”;还可以凭借自身积累的信用价值直接获取一些产品和服务。例如,以信用积分换优惠、信用免押等。此次通报的典型经验做法中,四川省乐山峨眉山市构建信用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向全国游客推出“先游后付”、信用优惠、无押住宿等信用应用产品与服务;重庆市武隆区依托信用积分为消费者提供信用免票、信用优惠、信用免押等产品。这些都是探索信用交易模式的良好实践,通过以信用提供消费便利、促进价值实现,推动将文化和旅游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消费。
三是拓展信用应用范围,完善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当前文化和旅游市场的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质量等尚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文旅消费需求,这也制约着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指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要求“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解决制约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应加强信用理念和方式的运用。
拓展信用应用范围,可以从多个角度助推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的优化完善,例如发展信用融资解决文旅企业研发和推广新产品的资金难题,培育信用品牌促进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提升,打造“信易+”场景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此次通报的典型经验做法中,上海市黄浦区做实“外滩融易行”信贷品牌、辽宁省大连市打造“信用+文旅+N”的信用品牌产品与服务体系、重庆市铜梁区打造6大“信易+”信用应用场景等做法都为以信用应用完善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来源:吴教授信用管理工作室,作者:吴晶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信用管理学科带头人)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