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主播“个人信用体系”,健康分管理引导主播当好“第一把关人”

发布时间:2023/09/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构建网络主播“个人信用体系”,能够提升主播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从“被平台管理”转向“自我管理”,鼓励他们在直播活动中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升直播内容的质量。
  9月7日,一家头部直播平台发布公告,针对内容主播推出新版健康分管理制度。在平台主播直播过程中,如有低俗、博眼球或其他不良行为,将根据严重程度每次扣减分数。健康分低于一定程度将被禁止进入直播间榜单、关闭打赏、禁止提现等,最严重者将被禁止开播。
  在此之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的正面引导和规范管理,重点规范网络打赏行为,推进主播账号分类分级管理。健康分管理制度,是网络主播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近年来,直播行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各种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直播乱象,如扮丑作怪、拉踩互掐、低俗色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直播乱象,挑战了公序良俗,污染了网络空间,扰乱了社会风气。
  为治理网络直播乱象,2021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协同有关部门、集聚社会力量,集中开展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相关部门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大对违规直播内容的处置力度。应当讲,在重拳治理之下,很多违规的直播内容及主播及时受到处理,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有一些人觉得老老实实做内容,不如“剑走偏锋”挣快钱。他们为博出位、赚流量,不断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总是尝试在直播中打“擦边球”。因此,除了重拳治理乱象,加强对网络主播的日常监管势在必行。
  过去,直播平台在治理过程中更多基于具体的单一内容进行处罚。无论是警告还是断播,影响的只是主播当时的直播活动以及具体的直播视频,不会对主播长期的直播活动及收益造成太大影响。所以,一些主播习惯了在直播活动中“放飞自我”,甚至故意打“擦边球”。
  治理直播乱象,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将国家的法律法规、平台的规范规则内化为主播的行动自觉。只有主播自身把好“第一道关口”,当好“第一责任人”,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直播乱象的出现。
  相关平台出台健康分管理制度,构建网络主播“个人信用体系”,是加强直播内容源头管理的一种尝试。新的规则之下,平台不再是哪里出问题了去管哪里,而是将各种直播规范落实到主播日常的直播行为中,引导主播在日常直播活动中加强自律。纳入管理范围的主播的健康分初始分值是固定的。在日常直播活动中,主播若有违规行为,就会被扣除相应的分数。随着被扣分数的增加,主播会受到“减少直播推荐”“限制使用PK及打赏功能”“中止违规直播收益现金提取”甚至“取消直播权限”等处罚。这种“动辄得咎”的健康分管理制度,要求主播在每一次直播活动中都谨言慎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的直播规则。
  有了“个人信用体系”,主播的任何一次违规行为,都是对个人信用的透支,当违规达到一定数量,信用也就透支光了,在平台上也就再无立足之地。于平台而言,由“管具体内容”到“管主播源头”,是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于主播而言,这将倒逼他们提升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从“被平台管理”转向“自我管理”,鼓励他们在直播活动中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升直播内容的质量。
  平台的管理新规,给那些试图打“擦边球”、秀下限、博出位的主播念响了“紧箍咒”,同时也为优质主播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当劣质主播不断因“信用”破产被淘汰出局,流量、注意力就会更多地流向优质主播,这将有助于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网络直播生态。
  清风徐来天地宽。清朗的网络空间、良好的网络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网络直播用户,我们既是平台流量的贡献者,也是平台建设的参与者,每一次点赞、转发、评论、打赏,都是一次无声的内容投票。行业良性发展需要监管部门、平台以及用户的共同努力。作为网络直播用户,我们要对纷繁复杂的直播内容擦亮眼睛,积极拥抱优质内容,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探讨,多一些监督批评,赋予正能量以大流量,为构建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精神家园贡献一份力量。(作者 李笑萌)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