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金融的核心问题,信用在金融等经济领域可以量化和标准化,往往用信用度(Credit worthiness)来表示。从风险角度,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更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线。
国内消费金融近年来突飞猛进,尤其是消费信贷领域,由于场景和信用风险管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互相联系的新兴业态,金融科技信贷(利用大数据[替代数据]风险评估等)和大科技信贷(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自身金融生态闭环风控),同时也引出了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
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从来都不是金融机构本身能够单独完成的工作。作为第三方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即征信机构很早就存在了,主要以下三类组成:从以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为信用主体的消费者征信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是企业征信公司,以及以大公司为主的信用评级公司。征信机构的成功应用需要有可以称为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征信体系来做支撑,这样信用评分、信用报告和信用评级才能够真正发挥减少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信用风险是金融行业的核心问题
信用既是社会经济主体的一种理性行为,还款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也是一种能力体现,还款能力(Capability to pay)。这种对信用度的衡量称为CW(Capability-Willingness)模型。其中在CW模型中,消费者的信用度和其富有的程度(还款能力)有关,但是信用度不能仅通过消费者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还款意愿的比重更为重要。
消费者的信用度可以通过(往往是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来评判。信用度就是一个消费者的商业价值,消费者的信用度告诉债权人其填写的贷款或信用卡申请的适合程度。因为它将决定消费者是否获得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或新信用卡。消费者的信用度越好,从长远来看越有利,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更低的利率,更少的手续费用以及更好的信用卡或贷款条款和条件,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口袋里会有更多的钱。信用度还会影响就业资格、保险费、商业资金以及专业证书或执照等。
在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信用交易过程中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少数客户违约可能会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大众来说,一般对于信用风险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银行贷款中的信用风险。但是对于金融专业人士来说,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
信用风险是金融行业的核心问题,往往贯穿金融交易的全过程。防御信用风险,就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金融交易中,除了针对放款(授信)环节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针对其投资的“交易对手”,或“证券发行者”也需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往往是基于信用信息的分析进行决策。特别是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信用信息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信息系统和数据量化分析技术使企业能够快速分析和评估客户信用风险状况,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金融科技信贷充满挑战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使得个人信用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化,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联系也愈加密切。不仅是金融科技的最重要应用场景,而且市场对消费金融的需求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风控、人脸识别和智能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消费金融领域。
消费金融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发展非常快,而且许多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积极参与,带来了很多创新的业务,例如中国的移动支付、网络借贷、金融科技信贷和大科技信贷等。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监管套利、互联网数据泄漏、个人信息保护和暴力催收等问题。
尽管消费金融领域的风险比传统银行业务高,但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行的贷款往往是无抵押的。同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得到保证,例如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益,以及交易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因此,需要政府监管以控制风险。全球很多国家对消费金融进行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美国消费者金融融保护局(CFPB)是一个政府机构,确保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公司平等对待每一个消费者用户。
2018年全球大型科技企业信贷总量超过了平台类信贷,且以超过90%的同比增速快速增长,表明金融科技信贷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这主要反应了中国的金融科技信贷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金融科技信贷也备受关注。
相对于传统银行,金融科技信贷平台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能够避免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成本负担,同时没有传统银行在资本和流动性方面的监管要求,可以为更多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金融科技信贷在某些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美国和英国增长迅速。不同经济体的金融科技信贷市场的规模与其收入水平成正相关,而与银行系统的竞争力和银行监管的严格性呈负相关。但是,正如已经出现的一些平台运营失败和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那样,金融科技信贷给监管机构带来了确保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充分保护的挑战。
科技公司的责任和选择
大科技公司(BigTech),即“大型科技企业”,泛指那些拥有庞大用户、具有广泛业务的科技企业,比如以美国的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
大科技公司直接面向C端用户提供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或数据存储和处理等IT平台的同时,还涉足支付、信贷、保险和资管等金融业务领域。大科技公司从事的信贷业务称为大科技公司信贷,是大科技公司变现盈利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消费信贷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大科技信贷属于金融科技信贷的新兴业态。
大科技信贷区别于传统信贷和金融科技信贷的特点是:大科技公司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可以方便触达消费者,提高金融服务的供应效率,促进金融包容性;自身形成了金融生态闭环,对消费者产生了金融约束;同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海量数据可以用于对消费者进行评估,降低信贷成本。
这些金融科技信贷平台,特别是大科技信贷平台,其信用评分模型有别于传统信贷,在实现金融普惠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监管、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信信息安全的挑战。
全球的征信机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个人征信机构(Consumer Credit Bureau,消费者征信局)和企业征信机构(Commercial Credit Reporting Company,商业征信公司)。个人征信局关注的市场主体是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企业征信公司关注的市场主体是中小企业。征信机构和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信用评级机构不同,信用评级机构收集大型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大型企业的经营、财务和公司治理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公布其信用评级结果。征信机构着眼于规模较小的债务人,关注的是还款记录,并依赖对大量借款人样本的统计分析,而不是对某家企业的深入分析。
个人信用报告以客观陈述的方式,记载了消费者的信贷和支票偿还的历史信息,信用账户的状态。这些信息包括及时还贷的频率、信贷额度已用信贷金额、追债情况等。信用报告也可以包含房租信息和其他公共记录,例如抵押、判决、银行破产等,这些可以提供消费者的金融状况和债务的洞察力。
无论是从金融征信市场的建设还是服务消费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的建设都十分必要。世界银行统计全球有30亿消费者无法进行传统信用评分,因此中国的信用评分应用在市场需求和传统模型之间还存在很大的鸿沟,全球数百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大数据公司都利用替代数据或大数据,以及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的“信用评分”问题,用技术赋能金融消费,为消费者建立起金融消费的“护城河”。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