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成为最近我国经济的亮点。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正增长,反映今年我国经济出现边际改善的明显信号。
同时,基于行业角度看,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增长69.4%,汽车制造业增长50.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7%,这些数据反映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生产附加值高、资本密集型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绩来之不易,但问题也需正视。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是在去年低基数之上实现的,如去年1~2月份该指标同比下降了22.9%。如果结合近几年这一指标的增长情况显示,目前增长改善的基础尚不牢固,有待继续努力。
这主要缘于两点:一是企业运营成本并没有有效降低。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业绩,未能有效变成现实购买力和迂回生产能力。最新数据显示,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2.99万亿元,同比增长8.6%;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97元,同比增加0.11元;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71.0天,同比增加2.7天。这些数据警示,企业取得的利润在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上尚存问题,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依然突出,企业的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企业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还存在诸多不稳定性。
这不禁令人深思,为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努力,与实际效果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即应收账款回收期同比增加,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问题没有有效改善。同时,当前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链已超过300万亿元,这是理论意义上的市场潜在购买力,加之目前经过持续降息,所有期限的LPR已基本低于4%,为何潜在的购买力未能变成现实购买力,为何宽货币未能改善企业应收账款周期等。
显然,这警示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告诫各界,单纯以海量供应货币流动性和压低政策利率的政策工具,可能并不一定能真正最大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这是因为当前经济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市场缺乏流动性,而是市场缺乏有效的信用创造能力,经济体系的库存周期,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大背景下,库存运行并不顺畅;当然,库存流转不畅,还存在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经济体系中还存在妨碍市场交易自由秩序的一些非市场壁垒,有关部门应加速清除。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现象存在的原因,就是经济体系存在消化不良问题,这种消化不良的根源是因为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如高房价回归等客观上要求企业和居民进行资产负债表修复,而一些财政货币政策则在持续激励居民和企业加杠杆。
这就如同经济体系需要治疗肠胃的药,但药方却是增加营养品,给居民和企业部门输送大量高热量、难消化的补药,大量补药投喂给消化不良、亟须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居民和企业部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难有成效,导致宽货币力度越大、紧信用发条就越紧等现象。
因此,当务之急是以退为进地做减法,为企业和居民减负减压,同时政府要通过多服务、少干预等方式,护航市场的交易自由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扭曲刺激的力度,为各大市场经营主体自发扩张提供支持,恢复市场风险识别、风险定价、风险分散和缓释等方面的功能。
这就要求服务和平衡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等各方的利益,为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自发博弈创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交易场景,让这些市场经营主体基于利己之心,在市场合作博弈中产生利他行为。因为,不论是市场经营主体,还是整个经济系统,重要的不是低利率和宽货币,而是市场的可管控和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
市场信用扩张的唯一指标,就是风险在市场可得到有效管控、市场拥有足以消化吸收可能风险的风险可承载能力。
金融支持实体最好的方式,不是倾尽所能地做加法,激发新一轮加杠杆,而是要坚守多服务、少干预的理念,为人们营造更多安全区,用政府加杠杆等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迎来山花烂漫之时。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