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红利开始融入越来越多的生活日常

发布时间:2022/10/31 |来源:文明宁波

分享到

  一周前,宁波市海事局通报,宁波市新增1家安全诚信航运公司,3家获得安全诚信航运公司年度签注,安全诚信公司数量占全国安全诚信公司总数的12%,位列全国第一。
  半个多月前,2022年度全省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十大案例公布。余姚“信用为本 数字赋能 创新打造‘道德银行’”案例、北仑“大碶街道岩河社区‘信用+社区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案例、江北“公安领域信用修复一件事”创新案例分别荣获“十大示范案例”“十大优秀案例”。
  ……
  当诚信建设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生根发芽,人们惊喜地发现,信用红利开始融入越来越多的生活日常,装点着脚下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在江北区洪塘街道孙家菜市场,信用分达到一定数值买菜就能打折,无人自助售货摊位井然有序,智能化应用平台让销售全过程透明;在余姚,迭代打造的“道德银行”,已有18个数据接口,涉及住建、公安、资规、市场监管、人社、建设、税务、法院等9大领域3600余万条数据。在此基础上提供的“道德银行”信用贷款功能,每年为群众节省利息5000万元以上。
  目前,宁波市已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归集、查询、共享、异议、修复等“一站式”服务;编制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涉及市县两级104家单位1000余项信用事项,累计归集信用信息近12亿条,为1100万自然人、135万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建立公共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主体全覆盖。
  “加快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天的“信用宁波”建设,仍在纵深推进,这不仅需要各个领域的“落地生根”,更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尽快完善。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促进社会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尤其是更为有力地保护主体权益?宁波版2.0解法是,通过立法推动,为信用建设提供赖以持续法治化的保障。
  不久前,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宁波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进行一审,从信用信息、诚信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宁波信用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据悉,该条例草案立足于对国家信用规定的落地落实和补充细化,聚焦于宁波社会信用建设,注重与省地方性法规相衔接,突出地方特色,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探索创新。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