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中,预付式消费本是一种互利的消费模式,然而,近年来却出现“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不良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是治理这一乱象的有力武器。
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乱象频发
“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现象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一些不良商家在经营不善或意图诈骗时,雇佣“职业闭店人”来协助其逃避债务。这些“职业闭店人”通过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虚假登记等手段,将债务转嫁给“职业背债人”,而自己则卷款跑路,留下一地鸡毛。
这种行为不仅使消费者预付的资金打水漂,还严重破坏市场的信用环境。以北京市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为例,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涉及虚假登记和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并共处以65.58万元的罚没款。案例暴露出“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问题的严重性,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法律规制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同发力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司法守护“放心购”。依法规制“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乱象,维护市场秩序。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治理这一问题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记录和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记录。那些参与职业闭店、背债等不良行为的主体将留下负面记录,影响其未来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各部门各领域加强联动,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例如限制市场准入、融资信贷、高消费行为等,使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处受限。这种全方位的约束机制,能够有效遏制“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的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共建诚信市场环境
要彻底解决“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信用评价和监管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其次,完善信用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保护等环节的规范,保障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失信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最后,加强诚信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只有当诚信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准则,“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不良现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市场秩序和社会信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