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曝光了一批“卖惨”主播。从几个案例来看:抱着孩子送外卖的单亲爸爸“小松”,其实并非外卖骑手,而且有一个完整家庭;某主播“热心帮助果农”,只是为了推销劣质水果。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主播通过编造家庭变故、生活困顿等“悲惨”故事,吸引粉丝关注,进而通过直播带货等牟取利益。在他们的背后,几乎如出一辙,有着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后端销售产品获利的一条龙产业链。
当下,网络直播和视频分享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庞杂、信息泛滥,也为那些别有用心者带来机会。普通网友时常被那些看似真实的“卖惨”故事所打动,出于同情而慷慨解囊。然而,这些“卖惨”故事往往是虚假的,有剧本,有“导演”和“演员”。他们利用公众的同情心牟利,其售卖的产品常常货不对板,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旦真相的“利剑”戳破网络谎言,爱心人士因为遭受欺骗而“心寒齿冷”。久而久之,社会的信任基石遭到腐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就会崩塌。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某一天,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出呼声时,恐怕应者寥寥,甚至会招来质疑。
“卖惨”视频的传播,是对社会同情心的肆意消费。我们决不能听任其泛滥成灾,凉了人心,失了诚信。
清除网络污秽之物,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法律层面上,需要细化“卖惨”营销中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网络平台要切实加强内容审核与管理,落实实名制和黑名单制度。作为消费者和网民,我们也应保持理性,提高信息辨识能力,让善良和同情心成为推动社会正能量的力量,而不是被利用的工具。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