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再度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大,消费模式不断升级,网络购物、直播带货、预付式消费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然而,在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从网购平台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到线下预付卡商家卷款跑路;从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与滥用,到一些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推诿责任,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与信心,阻碍了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守护消费者权益成为当务之急,需多方协同,以信用共筑满意消费环境。
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与服务者,其作用不可或缺。应积极整合市监、税务、金融等多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依法合规向消费者开放合法、必要的信用查询渠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可通过平台查询商家的税务缴纳记录、产品质量抽检情况等信息,全面了解商家的信用状况,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同时,应加强信用监督力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失信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市场环境。
商家作为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诚信经营是立足市场的基石。商家需以诚信为本,确保产品质量合格、服务优质高效。只有通过长期的诚信积累,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消费者作为消费活动的主体,增强信用意识是迈向满意消费的重要一步。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虚假宣传,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消费凭证,如发票、收据、合同等,以便在权益受损时作为维权依据。同时,消费者也是市场信用监督的重要力量,积极反馈商家的不良信用行为,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促使商家规范经营。
在消费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多方协同,以信用为笔,共绘满意消费的美好画卷。消费者、商家与政府等各方需紧密合作,以信用为基石,筑牢消费市场的信任之基,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在安全、放心、诚信的环境中畅享消费的乐趣,推动消费市场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繁荣的方向发展。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