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四川省以“信用+”为创新引擎,通过“白名单+额度测算”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托信用画像实现交通运输精准监管,运用“农资信用+”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创新“信用沙盒”培育新业态成长沃土,四川正走出一条以信用数据赋能实体经济、以信用机制优化监管效能、以信用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特色发展路径。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治理现代化水平,更让“守信受益、失信受限”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新密码。
四川“白名单+额度测算”助力企业融资
信用中国(四川)是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枢纽,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数据归集、共享与应用。平台推出的“融资白名单+测算额度”核心能力,是依托经营主体信用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信贷支持的创新服务。该功能通过整合政务、金融、市场监管等多维度信用信息,建立企业融资信用评价模型,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快速识别优质企业并预授信,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信用赋能将“看不见的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
信用画像赋能交通运输行业监管
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拟发布2024年信用交通典型案例的公示》,遴选了19则信用管理案例,其中,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推荐的《信用画像智绘安全 数治赋能精准监管 “两客一危”企业大数据风险管控创新实践》入选。
四川通过构建科学指标评价体系,开发信用画像分析系统,对全省“两客一危”企业进行大数据画像分析,并推动企业信用画像结果直达基层行业管理部门和“两危一客”企业。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企业画像结果对企业实行差异化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企业也可通过系统实时查询画像结果详情,发现自身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同时,四川还将信用画像工作纳入四川质量强省建设考核指标,推进跨部门画像结果互信共认,进一步增强监管合力。通过开展“两客一危”企业信用画像工作,实现了行业数据从“孤立使用”向“综合应用”的转变,有力推进了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农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把好农资质量安全关
我省探索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增强对生产主体的管理,从根本上形成保障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并形成了“农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典型经验。眉山市青神县创新推出“十二分制”农资信用管理办法,探索“市场主体回收、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模式,建立以主体信用为基础的管理机制。通过记分周期内扣分情况,确定信用等级,分级监管确定日常执法检查频次。对存在问题的经销商,按照不同扣分情况给予书面通报、停业整顿、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等处罚。同时,搭建“十二分制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档案,全面细分青神县农资经营门店信用等级,实时监测扣分记录,分项统计扣分原因、整改情况,实现信用档案动态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农资经营者的管理,带动农户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有力提升监管实效。
“信用沙盒”助力网络交易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建立线上经营主体“信用沙盒”监管制度,对“沙盒”内的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发挥信用在线上经营主体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企协同共管,创新搭建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平台和平台内经营主体三者之间共同治理的数字化快车道,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宽松、包容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目前,与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信用沙盒”监管合作的电商平台企业已达到9家,行业协会及信用组织3家,涉及线上经营主体46.9万户。通过大数据监测并推送风险提示、线索等信息19万余条,超过1.2万余户主体完成整改纠错,避免失信,经营者合规意识及行业诚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相关做法获总局、省局专题刊载并向全国、全省推广,入选成都市营商环境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典型案例,获评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