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建言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29 |来源:厦门日报

分享到

  11月20日,厦门市社科联、社科院举办社科名家沙龙,围绕“坚定信心克时艰,保持定力谋发展”主题,着眼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8位社科专家畅谈了独到见解和富有启发性建设性意见。
  信心:
  源于对“形”与“势”的辩证认知
  尽管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与会者普遍认为,“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惟有坚定信心,才能攻坚克难、创新突破、赢得未来。
  信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预期,也是一种向上突破的力量。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源于对形势综观的辩证的认知,既看短期之“形”,更看长期之“势”,既看增长之“量”,更看发展之“质”。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市社科联顾问李文溥说,观察近20年的增长轨迹,周期波动不是厦门经济目前面临严峻挑战的主要因素。由于多种错综复杂原因叠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不振,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春培说,总体而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汤韵说,厦门市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于今年1月开展了六区企业调研,发放问卷139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6份。调研企业包含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调查发现,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但我市企业仍具有较强的经营信心与投资意愿,各类型企业的经营信心与投资意愿总得分均高于4分(满分5分)。
  提振信心是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关键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企业活力。厦门日报高级编辑王耀杰说,政府要把服务做到位,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改善社会心理预期,设身处地为企业出实招、解难题。
  定力:
  源于对“难”与“成”的科学把握
  从市情实际看,厦门经济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远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剧烈。李文溥说,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时间上有起落、地域上有差异,波动是规律性现象。
  不能被一时困难一叶障目,要看到积极因素。林春培说,厦门工业投资回暖,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新能源产业如锂电池制造业增势强劲,服务业和消费市场保持增长,为厦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临百年大变局,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恒念”,科学把握“难”与“成”的关系。王耀杰说,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头脑冷静、保持定力,坚定对厦门这座城市的信心。厦门经过多次“压力测试”,具有走上坡路、开顶风船的能力,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短期风险挑战。
  献策:
  倾力为厦门高质量发展出实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黄阳平建言,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企业创新驱动作用,通过技术研发升级促进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瞄准前沿科技方向,推出高技术含量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需求,挖掘消费市场潜力,带动产业增值;积极引导产业的改良升级,大力扶持高新技术,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培养新的创新发展点。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松先说,厦门不仅拥有多条千亿产业链的“大而美”企业,更拥有许多“小而精”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要培育与“4+4+6”现代产业体系相吻合的专精特新企业库,广泛运用数字技术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数智化转型。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汤韵建议:提速城市“产业核”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提速城市“产业流”创新能力建设,拓展城市创新合作空间;提速城市“产业源”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创新“双循环”功能。
  数据要素,是增强内循环动力、实现供应链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说,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潜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供应链转型升级、服务民营企业降本增效、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强化创新驱动提供“最大增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黄阳平说,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为厦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对本地高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留厦政策;对外来高新技术人才实施优待政策,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全新血脉。刘松先建议: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联动,引进并留住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团队,分领域共育适合专精特新企业用人特质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形成科学化的人才供给的补充模式。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艺明主持本次沙龙,他点评说:“本次沙龙,主旨鲜明、问题导向;分析原因,入木三分;解决之策,务实见真。”他建议,以产业赋能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完善企业全周期梯次培育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育一批“小巨人”“瞪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新消费业态融合创新,抓住文旅会展市场复苏契机,加强城市营销,吸引更多游客来厦旅游消费。
  来源:厦门日报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