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诚信档案”焕发乡风文明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3/01/12 |来源:

分享到

  为倡树乡风文明新风尚、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焕发乡风文明新活力,巴中市恩阳区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引领乡风文明”新路,建立“道德银行·诚信档案”机制,参照银行管理模式,植入诚信理念,以“诚信指数”分享物质和精神成果,深入推动移风易俗,目前已建立2万余份“诚信档案”,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守信重诺蔚然成风。
  夯实三项基础,构建信用管理平台。一是建好一个阵地。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配套“道德银行·诚信档案”阵地,吸纳农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参与,涵盖文明诚信、违规失信等领域,以户为单位全覆盖建立“诚信档案”,打造“村两委揽‘总’、村集体经济赋‘能’、金融服务点助‘贷’、电商服务点产‘值’、爱心商店兑‘物’、诚信评议会管‘行’”的治理平台。二是规范一套制度。编制“道德银行·诚信档案”机制“一本通”,因地制宜制定《诚信评议会章程》《“诚信档案”管理规定》《“诚信指数”管理办法》等5项配套制度,实现诚信档案“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三是配优一支队伍。村党组织牵头,村民推选办事公道、热心公益、威信较高的乡贤和老党员组建诚信评议会,履行指数评定、风气监督、日常管理职责。根据村社实际,下设一定数量的诚信评议小组和若干名信息采集员,全面负责“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指数”评定等日常工作。
  健全三项机制,量化文明诚信行为。一是健全诚信评议机制。围绕个人品德、助推发展、维护平安、附加项4要素,聚焦整治大操大办、返乡报备、土地撂荒等26条群众身边“热点”,制定《村民“诚信指数”考评实施细则》,在100分“基础分”上进行加扣分。每季度由诚信评议会牵头,召开评议会对加扣分材料逐户“过筛子”,形成当季度村民“诚信指数”。二是健全材料收集机制。参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制定“诚信档案”信息采集制度,明确26项归档材料范围、要素及要求,构建村民提交、部门反馈、信息员采集3种材料收集渠道,建立“信息采集员初验、诚信评议小组核实、诚信评议会认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判疑”4重验证机制,确保材料真实可靠、归档应归尽归,实现加分项一个不掉、扣分项一个不漏。三是健全失信修复机制。根据“诚信指数”季度累计分值,划定“示范户”(指数排名前30户)、“诚信户”(基准分以上)、“提升户”(90—99分)、“失信户”(低于90分)。按照“以奖为主·以惩为辅”思路,建立健全“诚信指数”修复机制,“失信户”“提升户”可通过9类“诚信行为”恢复为“诚信户”。
  用活“三种方式”,放大激励约束效应。一是物质奖励让有德者有得。结合社会捐助、民政补贴、集体经济收入划拨等形式,建立爱心商店,“诚信指数”超出基准分部分,每季度可按照“1分=10元”标准兑换爱心商店物品。同时,与农商银行合作建立金融工作站,落地“巴山红色贷”,“诚信互”“示范户”可凭借“诚信指数”省去授信评级环节,直接享受5万至50万元不等的信贷额度。二是惩戒约束让失信者受限。通过张榜公示、“村村响”广播定期曝光“失信户”,在家庭成员政审、入学、参军、就业时如实填写其“失信记录”,取消评先选优、入党、镇村非普惠性政策享受资格等6种举措,让“失信户”在一定程度上有“痛感”。三是评星挂牌让有星者闪耀。年底从诚信指数中由高到低选取一定数量的“示范户”,按照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5个层次评定为星级文明户,并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其先进事迹,集中授牌并悬挂于门楣之上,为有星者架起“聚光镜”,凸显示范带动效应。2022年度,为“诚信户”“示范户”授信信贷额度3110万元,积分兑换物品价值达20余万元,70余名“失信户”先后“摘帽”,实现“后进变前进、上进变先进”,群众齐参与亮诚信、比文明、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