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微光 向上的力量——一群热心、勇敢、诚信、敬业的人

发布时间:2023/08/29 |来源:

分享到

  文明需要传承,道德需要弘扬。近年来,在雅安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一群热心、勇敢、诚信、敬业的人,用爱温暖了整座城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身边好人”。
  让我们走近这些“身边好人”,感受“爱”的温暖,领略“敬”的神圣,沐浴“诚”的阳光,汲取“善”的养分。


  

  柴成伟
  人物名片:柴成伟,男,汉族,出生于1974年5月,雅安市西康大酒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生死瞬间  他纵身一跳勇救落水者

  危急时刻的第一反应,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面对落水者,柴成伟深知人命关天的道理,他纵身跳入湍急的江水中,勇救落水者。
  危急时刻的援手,不仅彰显了见义勇为的本色,同时也感动温暖了无数网友和市民。
  事发突然
  果断跳江救人
  “当时我知道有人掉进河里后,脑袋瞬间一片空白,想都没想就跳到水里进行救援。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把落水者平安救上岸。”虽然已过去近一年时间,但回想起当初施救的场面,柴成伟仍历历在目。
  2022年9月21日13时,刚忙完工作的柴成伟正在酒店一楼的监控室休息,此时突然传来“有人落水了,赶快救人”的呼救声。听到声音后,柴成伟立即从酒店奔向江边。
  到达江边后,柴成伟看见落水者已离岸边十余米远,且已开始下沉,救援刻不容缓。他来不及脱下衣服和鞋子,便手脚麻利地翻越护栏,瞄准位置,纵身跳进湍急的江中。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柴成伟奋力游向落水者,又抓住其头部托出水面,并拽住落水者衣领,用尽浑身力气朝岸边游去。因落水者毫无意识,加之江水湍急,不久后,柴成伟顿感体力不支,但他始终紧紧抓住落水者没松手。
  上岸后,柴成伟发现落水者脸色发白,嘴唇乌黑,已无呼吸和脉搏。他随即采取心肺复苏,落水者终于恢复呼吸,待民警和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柴成伟才离开。
  挺身而出
  传递向上正能量
  事情发生一周后,落水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并专程来到西康大酒店表示感谢。10月8日,该酒店对柴成伟进行了表扬,当日落水者又再次前来表达感激之情,并赠送锦旗。
  对于柴成伟勇救落水者一事,其公司的同事们并不感到意外。大家表示,柴成伟在工作中就喜欢乐于助人,并多次荣获酒店先进个人称号。
  当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柴成伟回家后,并没有立即将此事告诉家人。后来,当柴成伟的妻子郝敏得知此事后,对他的做法表示十分认可。“柴成伟看见别人有难,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我对此感到高兴和自豪。”郝敏说。
  后来,柴成伟勇救落水者的事迹,被亲人和同事们得知后,大家更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柴成伟说,通过这次救人的亲身经历,也为自己的孩子上了一课,那就是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关键时刻,柴成伟挺身而出,跳入青衣江救人,彰显了人间大爱,他也因此荣获雨城区见义勇为公民称号。
  好人寄语:“救人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我们要‘厚德仁爱’,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更多的人。”
  道德点评:“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爱。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柴成伟面对落水者,用挺身而出的果敢行动弘扬了社会正气。”


  张燕飞
  人物名片:张燕飞,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8月27日,雅安市石棉县关工委副主任。

  退休老人身体力行  用志愿服务铸就大爱
  为了帮助困境青少年们,让更多人加入这个爱的事业中,作为石棉县一名年过花甲的五老志愿者,张燕飞用责任和奉献谱写了一曲充满希望的关爱之歌。多年来,他笃定选择、不忘初心,在关爱之路上,永不言悔。
  不图回报
  成立志愿服务队
  “山里的孩子读书不容易,我们就是尽点绵薄之力,帮助困难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012年,石棉县关工委副主任张燕飞号召一批志同道合的五老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
  如今,他组建的这支服务队,已走遍了石棉县的12个乡镇,以及邻县的许多山村和少数民族村寨,为许多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帮助他们纾解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张燕飞组织和经手的捐助活动约715次,他还积极为需要帮助的群众奔走呼吁、为困难家庭申请低保、为困境青少年开展帮扶。此外,他募集爱心资金,向石棉县中学12名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寒的高中生,每月资助200元生活费;积极募集爱心物资,为25550余名脱贫村民和困境青少年送去爱心物资和善款;向一百余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转送社会各界募集的爱心文具、生活物品和防疫物资;10余年来,张燕飞不惧酷暑严寒,坚持到海拔2000余米的少数民族地区发放爱心物资,关爱困境青少年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么多年做公益,我就从未想过任何回报。如果能因为我的小小善举,使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失学,进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张燕飞说。
  大爱无疆
  扶贫助困送温暖
  2014年,家住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的村民日海不都子查出患有渐冻症,可家中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家庭经济瞬间陷入困难。由于日海不都子一家属于美姑县自主搬迁户,户口尚未落户到石棉县,便无法在当地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
  得知该情况后,张燕飞多方走访联系,终于为日海不都子解决了低保问题,并多次组织志愿者为这个家庭送去衣服、化肥、农具、玉米良种等物资,还联系爱心人士为他们捐款7000余元。在农忙时节,张燕飞还组织志愿者到日海不都子家帮忙做农活。
  这并不是特例。多年来,张燕飞无数次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生活用品,带去生活的希望。多年来,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从没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传承红色基因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张燕飞把传承红色基因视为石棉县关工委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的同时,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
  2017年张燕飞被石棉县政府评为“优秀老年志愿者”,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老人”,张燕飞还将所得奖金全部捐助给需要帮助的孩子。2021年,他荣获四川省十佳“五老”提名奖。
  好人寄语:“我只是社会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这么多年坚持做志愿服务,不是想证明我有多高尚,只是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勉励他们排除困难,努力学习,日后等有了能力,也将这份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道德点评:“张燕飞把困难家庭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困难家庭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有困就帮、有难就扶,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老人们安心生活。就是这一件件平凡小事,就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心中的大爱。”
  


  周长学
  人物名片:周长学,男,藏族,出生于 1964年1月,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教师。

  藏族“阿爸”的守望
  周长学从19岁起,就开始在石棉县安顺场镇新场村安宁沟村小任教,这一干就是数十年。多年来,他坚守在偏远山村小学的讲台上,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三代人,按当地藏族风俗,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阿爸”。
  义无反顾
  扎根村小三尺讲台
  周长学的家乡在海拔1700余米的石棉县安顺场镇新场村安宁沟,这里也是当年红军长征的途经地,是石棉县典型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之一,彝族和藏族同胞散居在安宁湖周边。
  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也导致在数十年前,当地适龄彝族和藏族儿童很少能上学。
  当年,为了安宁沟少数民族孩子能就近入学,新场村小学设置了安宁沟教学点,并派来了公办教师。然而,因为条件艰苦,教学点一名公办教师和本地一名代课老师也先后离开教师岗位。偏僻山村留不住老师,山里娃读书难成了一块压在村里人心上的巨石。
  1983年,19岁的周长学初中毕业,乡亲们希望他能回安宁沟给孩子们上课。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和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周长学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回到安宁沟,一头扎进简陋的学校,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也是安宁沟教学点唯一的教师。从此,他为20余名藏彝学生上着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课程。
  持之以恒
  辛勤坚守永不言弃
  安宁沟教学点的简陋状况,吓不退信念坚定的周长学。教室的墙上没有黑板,他就亲手糊一块;学生没有课桌椅,他就请父亲和一位家长帮忙,花了整整一个假期为孩子们做好桌椅;屋顶漏雨,他就和妻子一起翻修校舍房顶……
  除了教学条件的简陋,每学期开学时,周长学还要沿着崎岖山路步行4小时,下山去县城为孩子们购买新书本,然后再原路背着书本返回学校。此外,周长学还不忘提高个人教学业务能力,他积极利用周末时间,翻山步行到县城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活动,并取得了大专学历。
  2010年,深圳爱心企业捐资32万元,援建了安顺场镇新场村小学,安宁沟教学点因此被撤销。从安宁沟到新场小学,虽然只有约两公里路程,但因山路崎岖,上学下坡要走50余分钟,放学上坡则要走1个多小时。此时,除日常教学外,周长学每天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带着安宁沟的孩子们一起上学、放学。其中,对于年龄最小的几个孩子,他还要轮流背着往返家校之间。2012年,崭新的水泥路修通后,家长们纷纷买了摩托车自行接送孩子,周长学才卸下了这一“重担”。
  2021年,新场村小撤并至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周长学结束了长达38年的村小教学生涯。如今,周长学即将退休,他却希望将教育的薪火永远传递下去。
  好人寄语:“‘教师’二字,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传承不息的家风。”
  道德点评:“周长学恪守‘薪火相传育桃李’的师德师风,践行传承‘不求功名利禄,只愿桃李芬芳’的家训。坚守教育情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热爱。”
  (来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郑瑶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