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探索多元增信机制 破解融资难信用短板

发布时间:2022/09/08 |来源:中国改革报

分享到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一直面临“卡脖子”问题,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确切地说,这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时代课题,需要积极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即平台系统增信、金融科技授信、信用工具挖信、产业链增信、行业性增信、守正创新强信,探索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增信机制。
  政府部门:平台系统增信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需要政府在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突破。当下,要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壁垒和助企纾困政策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的“两个打通”。
  首先,平台载体增信。早在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就提出,“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能力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率先建成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全国‘信易贷’平台”),截至2021年,全国“信易贷”平台联通地方平台或站点总数达230个,累计注册企业615.4万家,通过相关平台发放贷款突破2万亿元,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中小企业1.5亿户的体量相比,与“强链补链”政策对供给侧改革创新协同的要求相比,平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数据共享增信。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和“一网通办”“云平台”等优势,以信用信息依法归集、共享为牵引,促进企业信用资源“聚、通、用”。一方面,推动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联通共享;另一方面,整合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司法和水、电、气费,以及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领域的信用信息,推动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与替代数据的联通共享。
  再次,劣后资金增信。创新政策性基金的劣后等配套机制设计。一方面,提高间接融资供给质量。创新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劣后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制度供给,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推进直接融资。健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差异化制度安排,稳步推进支持创新创业领域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逐步打通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与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市场的信用通道。完善上海、深圳、北京三个证券交易所功能和作用,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优化新三板市场化融资机制和并购重组机制,拓宽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授信
  金融机构应当大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创新企业、项目信用评价评估方式,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强化供应链各方信息协同,完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通过“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实现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风控系统,拓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类生产经营场景。
  在平台增信基础上,通过“一对多”银企对接,规模化降低获客成本,在优选客户、授信核审、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动态跟踪方面获得了规模化优势,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动力和投贷能力,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依法合规推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创新基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金融产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创新、投绿色。
  信用机构:信用工具挖信
  发挥信用科技优势,创新征信和信用评级工具。基于政府平台载体,提供六大系统化信用服务,即挖信、评信、增信、储信、修复、用信,促进中小企业信用链闭环的形成。如果说“挖信、评信、增信、储信、修复”等前五项是企业信用资产的“收入”,那么“用信”则是企业信用资产的“支出”,也是信用资源的价值变现,更是“抵押担保”传统信贷壁垒的跨越。
  中小企业信用链闭环的形成,也就是企业融资诉求的实现。其中,“挖信”是对中小微企业沉睡的信用资源多维挖掘和信用价值量化,是传统采信、征信、评信的智能叠加;“储信”是解决“数据白户”的问题,也是信用变现前的信用积累;“信用修复”是实现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一环。
  核心企业:产业链增信
  积极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作用,支持配合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努力实现自身优质信用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共享。
  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有活力、创新性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企业、央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引领和市场资源优势,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大力推进“云采购”“云签约”“云结算”,努力让信息多跑路,尽可能节约中小企业“脚底”成本。推动以融促产,实现自身优质资信与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共享,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商会协会:行业性增信
  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成为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的重要内容和动力引擎,赋能健全专业化、协同化、社会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政府综合监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
  在推动构建政府综合监管和协会商会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中,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构建政府支持、协会主导、第三方机构评价、企业广泛参与、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发挥行业性增信的独特作用,育信、评信、聚信、用信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守正创新强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小微企业自身而言,打铁必须自身硬。
  首先,诚信为本,立信、守信、储信、用信、强信。以信用积分和信用风险分级监管倒逼企业珍惜信用、积累信用、挖掘信用、增强信用,使信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激励中小企业树立“一诺千金”“信用储值”的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应对百年变局、世纪疫情等不确定性。
  其次,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治理机制创新。ESG理念和投资已经渐成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国际潮流和趋势。ESG机制包括信息披露、评估评级和投资指引三个核心要素,ESG治理机制将成为提升公司现代治理体系的“杀手锏”。中小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吸纳ESG先进理念和机制,特别是包括信息披露等内涵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构筑企业合法合规持续发展的信用之基。
  (作者薛方系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