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信用+”助力城市发展“焕然一‘信’”

发布时间:2024/03/27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落实放管服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夯实信用数据底座、推动重点领域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拓展“信易+”应用场景、深化跨区域信用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城市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奏响新征程上城市建设“信”篇章。
  搭建信用“四梁八柱”,提升城市“信”实力。一是抓好“组织保障”。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抓总,市直部门负责所辖行业、领域信用建设,各区县负责所辖区域信用建设的工作推进体系,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位推动。二是搭好“制度框架”。济南市以制度为引领,以平台为支撑,以应用为核心,构建了“1+N”的信用监管制度框架体系。“1”即《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N”是指贯穿事前、事中、事后,涵盖信用承诺、信息公开、分级分类、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各项重点工作的50个信用监管制度文件。三是建好“平台系统”。开发建设了“信用平台、信用网站、信易贷平台”三位一体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市信用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20亿条,与全市31个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信用查询服务超过2000万次。“信用济南”网站开通5大类14项信用服务,日均访问量突破17万次。
  做好信用“加减乘除”,增添城市“信”动力。一是在信用归集应用上做“加法”。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山东济南)的核心支撑作用,整合对接市直各部门业务系统和区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立了涵盖全市150万家在营经营主体的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归集信用承诺数据近770万条,数据归集量位居全国第一。二是在审批制度改革上做“减法”。以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整合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住房城建等部门力量,创新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三是在信用分级监管上做“乘法”。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40多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35个部门、185个“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相结合,问题发现率由20.5%提高到53.7%。四是在信用联合奖惩上做“除法”。明确40个市直部门在448个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中使用市信用平台进行信用核查,在行政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财政资金扶持等工作中累计开展信用信息核查400余万次,全面落实联合奖惩举措,失信企业不断减少,市场秩序持续规范。
  突出信用“惠民便企”,激发城市“信”活力。一是夯实“信易贷”。济南市以“信易贷”平台为载体,以信用大数据为支撑,以“企业诚信有价可变现”为核心,积极探索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数据融合赋能企业发展“新路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银联合建模,联合48余家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295款,为企业“量身定制”信用融资方案,累计融资授信505亿元,实现贷款审批“不见面”、业务咨询“在线答”、特殊需求“及时办”、保姆服务“不打烊”。二是创新“信承诺”。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在全国首创“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项目审批改革。各部门根据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对企业优先审批或给予“绿色通道”资格、减少监管频次,或谨慎审批、增加监管检查频次,实现精准监管、高效监管。2022年6月,济南市工程建设项目“多诺合一”方式告知承诺书案例获“全国信用承诺书示范样本”。三是推广“信证明”。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52个领域推行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实现无违法违规证明网上办、随时办、实时办、免费办,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存在的提交证明场景多、开具证明数量多、办理流程多等难题。
  狠抓信用“模范带动”,提升城市“信”魅力。一是争示范。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中,济南市在85个参评城市中以全国第1名的成绩成功获评,荣获社会信用建设领域最高荣誉;信用平台网站获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标准化平台网站”;“信易贷”工作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刊通报推广。2024年以来,济南市城市信用监测平均排名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列第3名。二是创品牌。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城市信用联盟高峰会议和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等国内信用建设峰会,在全国“信易贷”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全面擦亮“信用济南”品牌,提升济南影响力。三是抓推广。牵头成立黄河流域城市信用联盟,推动黄河流域各城市信息共享、监管共为、市场共育、品牌共铸;与杭州、宁波、厦门等城市签署《十城市信用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城市信用分互认共享机制,济南“泉诚分”已与杭州“钱江分”、厦门“白鹭分”等实现个人信用分互认,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跨区域高效协同发展。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健)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