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信用监管“硬手段” 打造营商“软环境”

发布时间:2024/01/17 |来源:信用成都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双流区持续聚焦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运用信用监管这一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让“信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桩”,借助信用监管“硬手段”,奋力打造营商“软环境”。

  一、分类施策、融合应用,推动信用监管向科学精准转变

  一是精准绘制企业“信用画像”。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工作方案》,科学研判企业违法失信的风险高低,依托“静态+动态”“通用+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深化“信息归集、精准画像、智能感知、科学分类、高效处置、结果回溯”闭环管理,多维度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线上核查,提升监管精准性。

  二是深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根据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风险等级;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深度融合,制定44个分级分类抽查方案,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在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统筹行业风险防控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强化业务协同,实行全链条监管。

  三是协同联动凝聚信用监管合力。联合发改、新科等25个部门联合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双流区2023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计划》,强化与相关单位在行政审批、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协同监管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工作衔接,凝聚监管合力。

  二、放管结合、宽严相济,推动失信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

  一是实施惩戒缓冲。严格确立各监管阶段、范围和内容,对企业首次或比较轻微的违法行为,侧重于督促整改,引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可暂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保护市场主体不因“小错”影响生存,截至目前,对3167户企业暂缓实施信用惩戒措施,1833户企业在缓冲期内主动报送年度报告,避免信用受损。

  二是深化柔性执法。推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由“严罚式”向“容错式”转变,积极运用预警提示、行政建议、警示告诫、约谈提醒等柔性监管方式,督促经营者自觉守法、自我纠错。今年以来,发出行政建议书45份、警示告诫书26份、约谈提醒企业89户;行政处罚案件累计从轻364件,减轻79件,免处10件,首违不罚97件。

  三是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在不涉及人身、财产、公共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新设市场主体一年“观察期”,在登记事项等一般监管领域实行触发式双随机监管。给予歇业备案市场主体双随机抽查三年“宽容期”,在歇业期间不纳入双随机检查对象库(涉及投诉、举报、转办交办违法违规案件线索的除外)。对公示信息抽查经营主体一般状态信息有误、重要信息中存在非主观故意明显错误且未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即时信息自我纠错。今年以来,已有311户次主体主动自我纠错。

  三、奖惩结合、优化环境,推动信用服务向惠民便企转变

  一是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创新开展市场主体“信用加油站”试点,推广使用“信用加油站”小程序,为市场主体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信用加油、政策加油、金融加油等服务。建立消费者、商户、市场管理、市场监管四方通话机制,拓展信用便民惠企场景,探索社会多方协同共治路径,增强信用监管效能,主动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等群体提供政务信息和在线答疑。

  二是优化企业信用重塑流程。实时跟踪失信企业信用情况,线上线下“双通道”提醒,告知信用修复途径,提供专人专线全流程指引信用修复。对于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公示届满的企业,采用无需申请,自动修复;满足信用修复公示期要求的企业,探索“一次都不跑”模式,只需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实现公示系统和信用系统两网修复。今年以来,办理完成企业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60户,累计帮助近2000家企业纠正失信行为。

  三是推出个体工商户简易便捷信用服务。年报登录更便捷,报送渠道更丰富,个体工商户可自行将年报模块嵌入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等使用率更高的应用程序,拓展掌上信息报送渠道。报告事项更精简,填报设置更优化,不再要求个体工商户填报行政机关已掌握的信息,做到填报信息“一屏展示”,增加“提交并公示”提醒功能,避免漏填和未提交情形发生。信用修复更便利,信息同步更及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年报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个体工商户,允许自行网上补报,自动恢复状态,充分给予个体工商户“喘气、回血”的机会,今年以来已恢复个体工商户正常记载状态21078户,做到“呵护小生意、服务大民生”。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