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走向数字化,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编者按】
  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之一。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1月13日至15日,作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端论坛,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千年商都”———郑州市举办。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新华通讯社、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支持,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河南分社、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发展改革委承办。
  以“信结天下诚赢未来”为主题的本届论坛,设置了开幕式、主论坛、8个主题论坛和研讨会,以及信用建设成果展、“新华信用会客厅”现场访谈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全国千余名关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界人士参会,创下历届之最,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写照。
  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13日至1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论坛主题为“信结天下 诚赢未来”。与会嘉宾就信用体系的数字化发展、信用助力民营经济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国将社会信用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相并列,作为市场经济的四大基础制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教授王伟说,这彰显出我国以信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王伟表示,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在信用信息的传递、失信惩戒、守信激励及信用修复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高度的数字化、平台化、智慧化、精准化特征,极大地提高了治理和服务效能。
  例如,郑州市正在探索数字郑州与城市信用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
  “郑州市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的典型示范作用,创新探索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转型,走出了一条以‘一个体系为引领、一个平台强管理、一个模式优环境、多个场景惠民生’为特色的‘信用郑州’实践之路。”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说。
  何雄表示,“一体系”,即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修复等机制,构筑社会信用体系骨架,顶层设计实现新突破;“一平台”,即搭建社会信用平台,嵌入政府服务审批系统,归集信用信息26.3亿条,信息征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新跃升;“一模式”,即创新政府机构及公职人员诚信履约机制,形成对诚信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企业“无处不在”的“信用+监管”模式,信用环境优化实现新提升;“多场景”,即推出“信易游”等219个惠民便企场景,实现与杭州、厦门、宁波等城市的信用激励场景互联互通,让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增强了信用获得感。
  近年来,多地推出务实举措,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一级巡视员王彤介绍,河北省推出信用服务企业融资落实举措,建立跨部门、跨层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会同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建模并实现全流程放款。河北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科冀贷”“数据贷”等无抵押纯信用贷款,累计为3.5万家企业发放贷款597.5亿元。截至2023年10月末,全省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5529.7亿元,其中信用贷款3644.8亿元。
  河南省南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智慧表示,2021年,南阳市入选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南阳市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加大金融支持、打造信用商圈、强化政务诚信、创新监管方式等五大举措,着力打造“诚信南阳”。截至今年6月底,南阳市民营企业达21.87万户,占企业总数超过90%;经营主体数量突破100万户,成为河南省第二个存续经营主体突破百万户的地级市。
  “鹤壁市是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之一。”河南省鹤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宏宇表示,鹤壁市实施“四书同达”助企服务机制,全面告知信用信息公示、异议、服务等内容,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推动“五位一体”服务机制与信用服务深度融合,选派2352名企业服务管家,为3000余家企业开展“一企一策、专人专班”服务,“有事找管家”成为鹤壁品牌。
  关于如何通过信用建设助力企业发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家平建议,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强化对大企业失信的惩戒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征信、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高质量发展企业信用服务行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信用管理学科带头人吴晶妹提出了九项建议。“建议企业加强信用学习,健全信用培育机制,建设商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链主企业信用联合监管机制,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发展‘信易贷’,改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的营商环境,持续发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金融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吴晶妹说。 (记者余蕊)
  ■观点汇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司长陈洪宛:让信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鲜明标识
  “各城市政府要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信用之城,让信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鲜明标识,实现信用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司长陈洪宛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经联通46个部门和境内31个省(区、市),归集1.6亿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超过760亿条,成为信用信息‘总枢纽’。‘信用中国’网站信用报告等产品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以及政府融资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站日查询量突破2亿次。”陈洪宛说。
  他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3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信用承诺制,部分办理时间缩短50%至90%。截至9月末,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已覆盖除西藏外的境内30个省(区、市),联通地方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共计199个,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0.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4.8万亿元。
  关于下阶段各城市推进信用建设工作,陈洪宛提出了四点希望。
  一是加大力度推动政务诚信建设。各城市要主动对“新官不理旧账”、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政策承诺不兑现等问题进行排查,落实好“信息获取—失信行为认定—失信惩戒—有效解决—信用修复”的工作闭环,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二是加大力度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质效,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下一步,希望各城市加大统筹力度,有效整合各类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资源,健全优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加快推广“信易贷”模式,切实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
  三是加大力度推动信用监管,助力企业减负增效。各城市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信用评价模型,精准描绘企业画像,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更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四是加大力度拓展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场景。希望各城市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推进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易+”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将诚信理念渗透进每一名市民心中。 (记者余蕊 高婷)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门立群:中国城市信用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发布《中国城市信用发展报告2023》(以下称“报告”),系统梳理我国城市信用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对城市信用创新案例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了城市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展望。
  报告显示,社会信用立法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法已被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多个省份以及城市出台了地方性信用法规;信用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国已有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了地方信用平台和网站,上下联动的信用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事前信用承诺制度全面推广,事中分级分类监管精准有效,事后信用修复规范开展;城市通过构建政务诚信监督体系,推进履约践诺闭环监管,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各地方充分发挥信用信息价值,全国440个县级以上城市积极推进“信易贷”,助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各城市在行政审批、租赁、旅游、交通等领域开展多场景应用,持续释放信用“红利”;城市通过“诚信日”、市民诚信手册、信用知识竞赛等多形式深入开展诚信文化宣传,社会诚信氛围日益浓厚。
  报告发布人、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门立群总结归纳了城市在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监管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服务乡村振兴、政务诚信建设、其他信用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案例。
  在谈到对城市信用建设的展望时,门立群表示,城市信用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将步入新阶段,信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将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将取得新成效,信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新突破,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能力和水平将达到新高度,诚信文化将引领新风尚。 (记者孙广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着力“三个深度覆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信用能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城市一级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信用建设示范区行列中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创新经验,在各地区、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信用建设示范标杆作用。第四批信用示范区呈现出三个新趋势,示范区评审助推全国城市信用建设水平有效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示范区应着力企业服务、社会管理、区域合作“三个深度覆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信用能量。
  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布了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68个城区入选,目前全国共有130个信用示范区,共覆盖25个省份,持续激发城市信用建设活力。
  吴小雁曾全程参与四批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评审工作。她表示,第四批信用示范区呈现“地区分布均衡化、覆盖区域下沉化、评审效果直观化”三个新趋势,营造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吴小雁介绍,近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在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方面率先探索突破,助推全国城市信用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吴小雁认为,这主要呈现出七方面的积极进展:一是数字化赋能信用建设步入快车道,二是信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强化,三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四是信用支撑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作用凸显,五是信用立法先行先试取得突破性进展,六是信用便民惠企效应持续显现。
  “从2017年,首批信用建设示范区发布到如今第四批示范区确认,信用建设示范区建设已走过七个年头。这七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促进信用应用深度扩展、带动信用建设由点及面、推动信用理念深入人心。”吴小雁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示范区应更好地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着力向企业发展全流程深度覆盖,提升企业信用服务力度;着力向社会管理全领域深度覆盖,提升社会信用服务温度;着力向跨区域合作全方位深度覆盖,提升区域信用应用广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信用能量。 (记者李唐宁 余蕊)
  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数字与信用叠加赋能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主办城市主旨发言中表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活动场景、模式不断向数字空间迁移,信用信息数据化凸显,以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推动数字与信用叠加赋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建强云网数安等新型基础设施,借助数字技术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现代化水平与应用能效,已成为城市信用数字化转型的共识。近年来,郑州通过组建政务‘一朵云’、拓宽城市‘算力网’、开通服务‘直通车’,构建了数据归集、信息共享、优化服务‘三位一体’的信用数字化体系。特别是随着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数据网的落地,建成了中部地区一流的算力设施,全市归集政务数据由1.97亿条增长到1200亿条,有效支撑了数据需求和特色服务应用。”何雄说,数字与信用叠加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筑牢硬件设施是基础。此外,强化信用监管、严格失信惩戒、做优民生服务、提升信用意识等也必不可少。
  何雄表示,下一步,郑州将聚焦“四个融合”全面发力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一是体制机制融合,强化组织保障,统筹推进“数字郑州”“信用郑州”融合发展;二是工具手段融合,推动个人信用积分“商鼎分”在“郑好办”和政务服务网上全面应用,加强信用平台与部门业务系统的互通互联,打造高效便捷的信用服务移动端口;三是技术创新融合,积极探索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信用评级、公共信用档案建设、金融信用评估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四是治理成效融合,借力“城市大脑”,畅通信用信息共享渠道,持续优化城市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助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环境品质。 (冯钰林)
  ■重磅发布
  新华信用政务诚信服务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玉长发布新华信用政务诚信服务行动计划,并为首批入围新华信用政务诚信全国调研实践中心城市授牌。
  据介绍,新华信用政务诚信服务行动计划共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成立新华信用政务诚信研究中心,旨在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全球布局等优势,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政务诚信建设智库服务;二是在全国范围选择一批具有良好基础的城市入围“新华信用政务诚信调研实践中心”,总结提炼推广地方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成效,首批入围城市包括:河南省郑州市、南阳市、鹤壁市、漯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三是发布《中国政务诚信建设智库报告》。
  发布仪式上,徐玉长为河南省郑州市、南阳市、鹤壁市、漯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等首批入围新华信用政务诚信全国调研实践中心的城市进行授牌。 (阮晓丹)
  数字信用示范工程正式启动
  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数字信用示范工程正式启动。
  无“信”不立,无“数”不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区块链、AI等数字技术为识别主体信用水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顺应数字化大趋势,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组委会启动数字信用示范工程,围绕数字信用在数字金融、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案例征集、课题研究、标准制定和场景开发,构建政产学研媒协同创新体系,为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探索“新范式”,总结“新经验”,打造“新标准”,形成“新方案”。
  国家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副局长李云峰,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阿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支安宇,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常委、副总裁李月,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教授王伟共同启动数字信用示范工程。
  下一步,组委会将依托新华信用平台,做好组织推进工作,定期发布工程进展,确保数字信用示范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李伟 朱思韵)
  郑州市发布“郑好融”“郑惠企”信用惠企平台
  在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郑州市发布“郑好融”和“郑惠企”两个平台。
  据介绍,“郑好融”平台是在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郑州站)的基础上,聚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多方合力,升级搭建的以普惠科创为主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郑惠企”平台是郑州市委、市政府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服务经营主体的主阵地。
  “郑州市整合政务、金融、市场等13大类1600余字段,归集数据超24亿条,‘郑好融’平台创新推出智能匹配模式,用户仅需点击‘我要融资’即可通过数据授权为用户智能匹配出适用的信贷产品,结合平台预授信功能,可让用户在知道‘哪些能贷’的同时知道‘能贷多少’。”郑州市副市长李黔淼表示,通过两年的建设和运营,“郑好融”平台服务用户超82万,解决各类融资需求超2.5万笔,助力企业融资近300亿元,其中75%的贷款为小微企业贷款,89%的贷款为信用贷款。
  李黔淼介绍,“郑惠企”平台以惠企政策“一网集成、一站通达”为目标,推动惠企政策集中发布、集中解读、集中推送、集中兑现、集中评价,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通过企业信用画像实现惠企政策便捷申报、精准服务、透明兑现、智能分析。该平台通过集成涉企数据库,打造了涵盖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市场服务、诉求服务等涉企服务一站式平台。“目前,平台已发布中央和省、市、区县惠企政策1177条,惠企政策兑现项目203个,汇集180万法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息,已向各经营主体线上推送相关政策2.8万余条,累计兑现资金79亿元。”李黔淼说。 (张雪晴)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