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信用+”赋能营商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2023/10/31 |来源:四川省政府办公厅

分享到

  成都市金牛区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信用+”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信用+政务服务”模式,跑出行政审批“加速度”。一是推行“信用+容缺受理”模式。梳理形成药品经营许可证等231项“容缺后补”事项清单,完善《容缺受理承诺书》内容,申请人作出书面承诺后窗口直接做出审批决定。增设电话传真、微信回复、网上补交、邮件寄递等后补方式,方便申请人及时便捷补充材料。二是深化“信用+告知承诺”审批。在自贸区外首推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制改革、企业名称登记申报承诺等创新举措,在既有住所申报、证明事项等六类156项告知承诺事项清单基础上,持续推动更多证明证照纳入免提供范围。三是开展“信用+帮办代办”服务。在办理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备案等事项时,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和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升级一对一帮办代办模式,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办事需求,实现政策服务精准推送、业务申请全程指导、审批办理跟踪服务。金牛区“诸葛庙59亩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累计用时28天,刷新成都市完成项目开工前审批手续最短时间记录。
  二、深化“信用+监管执法”理念,守信企业享受“免打扰”。一是信息联通,畅通审管信息互通渠道。聚焦破解审批监管部门“信息孤岛”“业务碎片化”等堵点问题,创新搭建“金牛区审管联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推送-结果互认-及时反馈”信息共享应用机制,形成“一方归集共享,多方互认应用”信息互通格局。截至2023年9月,已累计归集信息数据2万余条。二是服务联动,夯实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在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据风险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建立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提醒机制,鼓励失信当事人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畅通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网上受理”渠道,便利企业修复信用“污点”。三是奖惩联合,强化依法依规守信践诺。建立健全经营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探索将企业信用等级和抽查事项风险等级挂钩,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诚信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干扰。在建筑领域推行“信用+智慧工地”模式,加强行业信用管理,今年以来查处扬尘问题、安全生产信用信息扣分项目34个,倒逼企业规范施工。
  三、用活“信用+金融服务”杠杆,企业融资贷款“低成本”。一是推出“金易贷”信用贴息产品。将守信主体纳入“金易贷”白名单,由合作银行给予利率优惠,同时政府按不超过贷款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0%给予贷款利息补贴,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搭建“单据增信+国有担保”信贷机制。推行“外贸企业+银行+国有担保公司”纯信用贷款模式,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将定仓单、通关单等赊销票据作为信用凭证,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解决融资中间环节多、信息不对称、资金链流通层级多等问题。三是创新“金票担”融资担保服务。由金牛国投担保制定“金票担”供应链金融担保产品,针对区内核心企业商业票据融资,支持以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电子支付凭证等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专项担保服务,切实降低企业担保费率。
  四、用好“信用+惠企政策”激励,信用成为发展“硬通货”。一是实施企业信用与政策“双画像”。依托“天府蓉易享”和“信用中国(四川成都)”平台政策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通道,通过平台信用查询、政策匹配、信用修复等功能,将惠企政策申报事项与企业信用信息进行精准匹配,生成可能享受政策企业清单,让政策红利第一时间转化为市场主体发展动力。二是拓展“信用+风险”应用场景。在税务领域打造“信用+风险”应用场景,公示连续5年“5A纳税人”企业名单1296户,联合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以及产业部门等协同推动纳税信用结果在产业扶持、行政许可、项目招投标、政务服务便利度等方面拓展应用,形成17条激励措施,有效助推辖区市场主体“增信减负”。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