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马配上“好鞍” 成都营商环境集成“四位一体”服务方式

发布时间:2023/01/28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今天是初七“人日”,也是春节大假后第一个工作日。新年伊始抢开局,成都持续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亲商助企走深向实,为开年步稳蹄疾的成都经济这匹“快马”配上一副“好鞍”。
  从1.0至5.0
  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不断升级

  2023年,围绕三个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成都市经济工作即以“进”的姿态,向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疾步快行。放眼新一年经济工作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成都经济的“快马”,既要跑得快,跑得稳,跑出高质量,还得配上“好鞍”。
  对城市经济发展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水源、空气、土壤一样不可或缺,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近年来,成都在优化营商环境层面举措不断,亲商助企、纾困解难新政频频,在得到提振的企业信心中,在获得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里,精心雕琢潜心打磨出一副助力经济快跑的“好鞍”。
  构建常态化、有温度的政企联通机制,聚焦成都市“5+5+1”现代产业体系,遴选6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组建了经济体制改革智库。“拉家常”“摆龙门阵”,让建言献策能够“零距离”表达。
  开展“建圈强链千企大调研”,设置每周六“企业家交流日”、每月“企业互访沙龙”,为面对面交流上下游、左右岸需求搭建平台,让企业供需能够“常态化”通达。
  强化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建设,成都建立“全覆盖、全流程、全公开、全联通、全市域”的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实施评标“不同室”、办事“不出门”、保函“不到柜”、投诉“不上门”等“五不”协同举措,进一步突出服务市场主体。
  作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成都在营商环境的精耕细作从未休止。政策体系从1.0版升级至5.0——2023年1月1日,经成都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正式实施。这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助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激发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为主线的新政,从10个方面提出了39项改革举措,涉及95个具体改革提升点。细读后不难发现,成都用心用情为市场主体做“减法”,实行全过程公正监管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和不合理门槛,实现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
  四大服务联动
  多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政策落地落实怎么样?企业感受怎么样?企业的期盼和希望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成都创新集成了让企业少跑路的“天府蓉易办”、让企业多受益的“政策蓉易享”、让企业少烦恼的“12345助企热线”以及线下和企业多沟通的“蓉易见”四大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优做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原有企业服务热线、服务企业信箱的基础上,成都12345热线平台组建了企业诉求服务专班,疏通企业运行发展中的堵点、痛点,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龙泉驿区的四川中环创联科技公司因故无法发货,面临着高额违约赔偿,总经理刘洪升拨打了12345热线。随即,企业服务专班联动市、区、街道,很快解决了该企业的燃眉之急。
  “我们项目近600人,现在缺少生活物资,需要帮助。”在2022年闭环管理期间,天津路东段天府合印项目部负责人张勇拨通了12345热线,“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就来现场给我们解决了问题,没想到这通电话这么管用。”
  去年9月21日,川航物流相关负责人徐仁际随手登录依托12345构建的政务服务“蓉易办”线上平台,看到了《成都市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政策推送。提交材料后,很快就得到了近300万元的项目申领补贴……
  线下,12345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线上,“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2022年,“蓉易享”平台汇聚360万余家企业基本数据,形成企业标签222项,累计发布各类惠企政策1000余件,上线可申报政策事项349条,超过4500家企业通过平台进行事项申报,涉及资金约7亿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2345热线共接到企业诉求1万余件,解决率96.21%,满意率96.14%。
  营商环境建设“优”无止境。下一步,成都将集成蓉易办、蓉易享、12345助企热线和蓉易见“四位一体”服务方式,通过精准服务、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全力解决企业诉求,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
  数据彰显活力
  成都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

  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成都主动担任“服务员”“护航员”。
  2022年以来,成都想方设法提振市场信心,一系列精准有效、可感可及的为民惠企服务与政策落地见效:4月出台了“助企30条”,分层分业帮扶企业减负担、渡难关;6月出台了“稳增长40条”,着力推动企业拓市场、保订单、稳经营,促进经济加快恢复;9月发布“纾困10条”,进一步加大助企惠企力度……
  春江水暖鸭先知,成都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位于都江堰市的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税务部门将优惠政策送上了门,公司享受高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954万元,缓缴制造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共计859万元。扣除、缓缴的税款,被企业投向产品研发和新设备采购,成效喜人——1至11月,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4%之多。
  对于成都的营商环境,BBD高级副总裁、数联产服CEO王圣深有感触,“我们是一家从成都高新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这些关键环节都得到了高新区的政策红利加持。”寥寥一句话,背后作为支撑的,是政府的万千努力。统计数据显示,高新区通过基金合作和项目招引,2022年实现区内企业直接融资超过1000亿元,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9家。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认为,“成都营商环境包容性极强,市场主体可以明确向政府提出诉求,反之政府也能尽全力帮助解决,以此形成了成都政企和谐互促的营商优化画面。”
  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生态孕育着全新机遇,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面对去年疫情冲击、高温限电等多重考验,成都市仍然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总量达344万户,位居全国第二,GDP历史性跨越2万亿台阶……这组实实在在的数据,既充分彰显成都作为超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也是市场主体用行动投票的生动诠释。
  (记者 蔡宇)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